时间:2022-08-19 22:53:48 | 浏览:8751
3月14日消息,市场调研机构Omdia做出预测,2022年三星的OLED市场份额可能会下滑至65%,更多厂商的部分订单会转向京东方等国内厂商,而京东方的市场份额将首次超过10%,有望超越LG来到全球第二的位置。
2020年,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市场份额高达73.1%,同期LG Display和京东方的份额分别为12.3%、8.7%。不过,2021年国内OLED面板的出货量和出货份额都迎来增长,全球出货份额攀升到20.2%,同比增长3.7%。韩国地区OLED面板出货份额接近80%,依据是行业主力军,但国产屏也越来越好。
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京东方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0.6亿片,增长67.2%,排名全球第二,稳居国内第一。同时,京东方还成为国内首家打入苹果iPhone供应链的AMOLED面板厂商,虽然经历了华为修改订单的影响,但出货量依旧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除了在OLED面板市场发力,京东方更是成为LCD面板的全球霸主。2021年全球LCD面板出货总量达到9.627亿片,创下历史新高。而京东方的出货量达到3.325亿片,占比高达34.5%,排名世界第一。特别是随着三星、LG Display逐步退出LCD市场,京东方的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三星原本计划在今年底停止生产大尺寸LCD面板,但受到面板价格下跌的影响,三星将停产期限提前到6月份,并将京东方列入LCD面板主要供应商行列。京东方以及国内面板厂商已经把LCD的价格打得很低,三星、LG等自己生产的成本或许比直接购买还贵,也难怪三星要赶紧停产LCD面板。
国产显示面板真的是越来越强大了,LCD市场全球第一,OLED市场虽然与韩国差距较远,但也挤入全球第二行列。同时,有消息称京东方正在开发类似RGB新型像素排列屏幕,精细度比三星钻排还高。一旦这种新型屏幕研发成功,京东方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提升,缩短与三星的差距。
应用创新层面,京东方不止于智能手机、PC等个人终端以及家用显示终端,已经全面布局了车空间,将智能座舱作为了柔性OLED的新价值场景,在汽车仪表、中控总成、抬头显示、后视镜等车载显示细分领域,已推出柔性AMOLED、柔性多联屏、曲面显示、全贴合显示、超大尺寸显示等极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全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品牌,从物理空间上进一步向用户靠拢。
格隆汇8月19日丨京东方精电(00710.HK)发布公告,2022年8月19日,根据于2013年6月3日获采纳购股权计划,行使授出的购股权而配发及发行1.5万股股份。本文源自格隆汇。
9月16日消息,据韩媒TheElec报道,苹果已经向京东方提供了有条件批准,后者有望为iPhone13生产OLED面板。苹果这几年,一直有意扶持京东方,以此来牵制另外两家屏幕供应商,即韩企三星显示和LGDisplay,以此来压低他们的供货价格。
而一旦断供属实的话,京东方肯定是不可能按时交付苹果订单的,都知道库克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都非常苛刻,如果真的已经签下了合同,届时还不能按时交货,肯定是要赔付巨额损失的。很有可能之前在iPhone13的交付屏幕上,京东方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需求,擅自更改了面板的设计,最终被苹果单方面要求停止生产,当然对于这样的消息,也并未得到官方的最终证实,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能知道个大概了。
在大尺寸领域,无论是LCD、OLED,还是新型显示技术赛道,京东方、TCL华星、三星显示和LGD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面板巨头。如今,三星电子和LG电子的液晶面板供应更加依赖中国面板制造商,特别是京东方和TCL华星。
本次限电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民生保障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用电负荷,灵活安排产线运营,全力保障客户产品交付。36氪获悉,京东方A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在四川省成都市及绵阳市共有四条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在此期间,公司将对TFT-LCD生产线适时进行例行设备维护。
格隆汇3月9日丨京东方A(000725.SZ)披露2021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94.42亿元,同比增长61.89%;营业利润为345.80亿元,同比增长472.09%;利润总额为346.56亿元,同比增长468.7
格隆汇3月31日丨京东方A(000725.SZ)公布,公司拟回购2亿股-3亿股B股予以注销并相应减少公司注册资本,通过增厚每股收益,传达成长信心,维护公司价值,切实提高公司股东的投资回报。该等股份占公司B股的比例约21.36%-32.05%
作者:肖俊清来源:股市动态分析笔者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已经写过多篇关于看多面板双雄的分析,本文是在重温巴菲特部分理念和阅读段永平问答录后,第一次直面曾经避而不谈,关于面板企业商业模式上所存在的固有问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笔者依旧看好未来3到4年
进入2020年,疫情突袭。过去两个月的特殊时期,快递物流企业积极投身抗疫,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在这场“极限大考”中,物流供应链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让不少人看到了物流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正在展开新一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