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5:51:53 | 浏览:63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郭浩仪 葛爱峰 深圳报道
2022,跨界造车依旧风起云涌。
2月11日,果链巨头立讯精密(002475.SZ)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奇瑞集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为双方奠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协议签署当天,立讯精密的控股股东立讯有限斥资百亿,分别买下奇瑞控股第一大股东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
“‘造车’对于立讯精密而言是点开了新的技能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以此为跳板,立讯精密将从消费电子产业向汽车制造业进军。”
那么,迈入新领域的立讯精密将如何在拥挤的赛道中突围?本报记者就有关问题致函立讯精密方面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复。
截止2月18日收盘,立讯精密报43.55元/股,跌1.67%。
百亿造车摆脱果链捆绑?
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是苹果产业链中的一家重要配件供应商,于2010年9月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连接器、连接线、马达、无线充电和电子模块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高频产品开发,产品主要应用于3C(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和通讯等领域。
2020年,立讯精密实现销售收入925.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2.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28%。其中,第一大客户苹果实现销售额638亿元,占比高达69.02%。
对于依赖苹果的问题,公司方面也曾表达过担忧。在2021半年报中,立讯精密表示:“目前,公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并且短期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尽管相关客户在业内均属于顶尖客户,具有强大、领先的市场竞争力,且与公司保持了多年的稳定合作关系,但如果重要客户发生严重的经营问题,公司也将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
2021年,立讯精密业绩出现了下滑趋势。财报数据显示,立讯精密2021年三季度单季营收328.87亿元,同比增长42.42%,但净利润仅为16亿元,同比下降25.28%。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接近60%。
针对去年三季度业绩不佳,立讯精密解释称:外部环境持续复杂多变,除了海内外疫情的持续反复,上游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运输能力下降及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对公司获利能力及部分产品的出货造成一定影响。
或受业绩承压影响,立讯精密在此时也有了开拓新市场的行动。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再度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战略,在稳固既有业务优势地位的同时成功卡位新市场。
另一方面,对于背靠苹果的立讯精密来说,提起“造车”就会让人想到苹果的Apple Car项目。从目前披露的公告来看,立讯精密并未提及参与苹果造车的相关信息。
不过,2月13日,立讯精密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在机构电话会议上表示,立讯精密要用3-5年的时间,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 1(一级供应商)领导厂商。可以预见,在成为世界级Tier1厂商之后,立讯精密也有了分食苹果汽车这块“大蛋糕”的可能。
ODM模式下,跨界造车机遇挑战并存
随着大量跨界选手的入局,一些新的造车模式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日前,立讯精密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此次与奇瑞的战略合作,公司并不造车,而是协同奇瑞开拓另一个新产业 —— 为别人造好车,即整车ODM模式。
ODM指的是原始设计制造,即一家公司根据另一家公司的规格要求来设计和生产产品。这种模式可减少需求方的研制时间,进一步降低造车门槛。
立讯精密表示,本次战略合作将在打造合作造车ODM模式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公司Tier 1业务,实现动态入局、快速提升公司作为Tier 1厂商的核心零部件综合能力。业务上,奇瑞擅长整车业务,合资公司将由奇瑞主导,立讯精密将在业务、客户等方面进行协同。
“由于新能源汽车不需要发动机,所以这种产能平移总体上是可行的,且可以让ODM企业实现更加多元的业务。”盘和林指出。
除立讯精密外,华为此前也表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提出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部件,进一步升级到整车ODM模式。
盘和林告诉本报记者,当前消费电子产业的企业都有供应链横向拓展能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制造供应链的乘数,新能源汽车建造门槛逐步降低,诸如立讯精密、富士康(鸿海集团)等都跑步进入新能源汽车代工领域,将消费电子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延伸到汽车制造领域。
实际上,迈入2022,跨界造车早已不新鲜。随着新能源汽车热潮的到来,各个领域的巨头纷纷化身“新玩家”涌进汽车领域。目前新能源汽车赛道拥挤,从入局时间来看,立讯精密显然是一名“后来者”。
对于新入局的跨界企业,易观分析汽车出行行业高级分析师何奇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汽车市场依旧处于蓝海市场,足以容纳更多的竞争者。
不过,造车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些入局者也面临着难以忽略的难题。何奇认为,主要的挑战有两点:其一,打入车企核心供应商体系,其二,做好产品,做大品牌,实现自我造血。在生产制造、渠道搭建等方面,主要看企业战略方向是否持续稳定,这是克服挑战的基础,优质的产品力是核心,是否有我造血能力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得到资本认可的根本。
板块表现板块方面,新能源方向继续受到资金追捧,光伏板块再创新高,但午后涨幅逐渐收窄。截至收盘,恒生指数上涨0.46%,恒生科技指数上涨0.42%。今天茅指数、宁组合也有不错表现,主要得益于外资今天的买入,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产业经济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认为,作为三星、LGDisplay之后新进加入苹果iPhone供应链的企业,“(京东方)相当于动了别人的奶酪,从这一点上看,也不排除竞争对手有意放大京东方和苹果合作上的一些问题。”
2020年,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市场份额高达731%,同期LGDisplay和京东方的份额分别为123%、87%。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京东方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06亿片,增长672%,排名全球第二,稳居国内第一。
【CNMO新闻】之前有消息称苹果将京东方剔除出了iPhone13显示屏的供应链,但目前事情似乎引来了反转。iPhone手机据CNMO了解,京东方自进入苹果iPhoneOLED面板供应商行列后,去年9月开始为61英寸版iPhone13供应OLED面板。
而在前天,知名媒体AppleInsider也报道了这件事,并表示这是因为京东方在其iPhone13的OLED屏上更改了薄膜晶体管(TFT)的电路宽度,没与苹果沟通。但苹果在今年2月份发现了这件事情,于是要求京东方停产生产OLED屏。
京东方已经在为华为等国内智能手机厂商供应OLED屏幕,但由于量产良率问题,一直未能向苹果大规模供货多家外媒报道称,苹果这笔订单为4500万块,前述京东方人士称,如果是这个量级,订单金额将超过100亿人民币,“京东方还没有出过这么大的订单,目前大部分单笔OLED订单也就几十万块规模,华为的单笔采购规模约为200万块。”
此前,多方媒体报道称,京东方已成功进入苹果iPhone13供应链名单,将为iPhone13系列供应OLED柔性屏。报告中提到,京东方正在将旗下的第六代柔性OLED工厂(B7、B11和B12)转型,用来给苹果生产面板,并逐步将LTPSTFT升级为LTPOTFT。
9月16日消息,据韩媒TheElec报道,苹果已经向京东方提供了有条件批准,后者有望为iPhone13生产OLED面板。苹果这几年,一直有意扶持京东方,以此来牵制另外两家屏幕供应商,即韩企三星显示和LGDisplay,以此来压低他们的供货价格。
据韩国媒体TheElec5月20日报道,京东方仍未获得苹果批准生产iPhone14用OLED面板。5月20日,韩国产业媒体TheElec报道指出,今年2月以来京东方几乎没再生产iPhone的OLED面板。
京东方或拿下iPhone11订单苹果赔付三星违约金达77亿美元!有消息称,苹果将在下一代iPhone产品上引入全新的OLED屏幕供应商,该供应商正是京东方。2017年,京东方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屏等的业务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