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5:47:27 | 浏览:119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张妍頔)7月22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于2020年7月22日收到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立讯精密实际控制人之一、副董事长王来胜通知,立讯有限及王来胜于2020年7月22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共计12964.3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85%。
7月22日立讯精密大宗交易1.3亿股,合计成交金额为69.08亿元。大量机构接盘。
华创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二季度,从公募基金持仓个股增持的规模来看,立讯精密增持规模最大,为210.68亿,居于首位。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1096家基金持有立讯精密股份,持仓数量为10.58亿股,占总股本的15.16%。
受机构热捧,立讯精密的股价一飞冲天,2019年1月2日,立讯精密收盘价为14.14元/股,此后一路波动上扬,截至7月23日发稿时,立讯精密股价高达56.64元/股。立讯精密的市值高达3970亿元,动态PE高达101倍。
实际控制人高位减持,公告显示,减持资金拟主要用于偿还立讯有限银行借款及支持立讯精密相关资金需求。
7月18日,立讯精密发布拟收购公告,与母公司立讯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收购纬创资通子公司江苏纬创100%股权和昆山纬新21.88%股权,以及由目标资产相关业务而派生的相关权益。股权交易方为WIN SMART CO. LTD.。目标资产的初步确定交易价格约为人民币33亿元,立讯精密计划出资不超过6亿元。
纬创与富士康、和硕同是三家iPhone代工制造商,是全球最大的ODM代工厂之一。2017年起,纬创接收到新款iPhone订单,与此同时斥资两亿在昆山扩厂。从过往订单来看, 富士康订单量在50%以上,和硕30%左右,纬创约为10%。纬创昆山厂2019年营收767.5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82亿,净利润6081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444万。
若收购正常完成,立讯精密将成为内地首家苹果iPhone代工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妍頔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王心
【立讯精密股权激励计划:2023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300亿元】财联社11月13日电,立讯精密公告,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股票期权总量为17202.1万份,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每股30.35元,授予的股票期权行权的公司业绩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在中国大陆,立讯精密(Luxshare Precision)是苹果公司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如今,立讯精密正在江苏昆山建造一座面积达28.6万平方米的制造园区,占地相当于40个足球场大小,总投资额约110亿元人民币
文 | 蓝莓财经前几日,223家投资机构对立讯精密扎堆调研,对其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而原因也很简单,立讯精密自己公布了很多大新闻。立讯精密先是发布公告称以100.54亿元购买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
IT之家 4 月 23 日消息,针对“市场传言大客户不断砍单,导致股价非理性暴跌”的相关问题,立讯精密今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正常,股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 3 月,立讯精密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声学可穿戴产品与客户保持
记者 | 张艺编辑 | 苹果“朋友圈”的一员立讯精密(002475.SZ)正迅速崛起。市值上,立讯精密已成为与海康威视(002415.SZ)并肩的唯二两家市值超4000亿元的电子板块公司。狂揽苹果订单,持续高速增长的业绩成为支撑立讯精密市值
编者按:随着三季报披露落下帷幕,部分上市公司已披露全年业绩预告。截至目前,共有19家A股公司发布了年度业绩预告,立讯精密预告的净利润金额最高,威海广泰全年净利预增幅度最大。19家公司预告全年业绩《投资快报》记者从同花顺数据看到,截至11月3
立讯精密11月2日大宗交易平台共发生7笔成交,合计成交量140.60万股,成交金额5593.07万元。成交价格均为39.78元。从参与大宗交易营业部来看,机构专用席位共出现在7笔成交的买方或卖方营业部中,合计成交金额为5593.07万元,净
连续四个交易日,立讯精密下跌幅度达到10%,目前立讯精密价位在42块05分。刚好站在120半年线上。目前是要考验这个120半年线是否能够站的住?如果站不住,可能会下探到60日线,即40元附近。但我相信,站住120线的概率还是大一些。坚持成长
8月2日立讯精密获深股通净买入1.08亿元,为连续4日净买入,合计净买入8.59亿元,期间股价上涨12.38%。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8月2日北向资金成交净卖出23.11亿元。深沪股通成交活跃股中,立讯精密全天成交7.78亿元,成交净买
借着锂电强劲需求的“东风”,千亿钴业龙头——华友钴业,毫无疑问正迎来它的“尖峰时刻”。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公司的实控人之一却选择在此时大举清仓,基本上完成了“撤退”。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业绩倍增却仍未回本新能源的崛起,给锂电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